时间:2022-03-17|浏览:7278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
Web3.0互联网基础设施是用户和建设者拥有和信任的
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把Web3.0互联网被描述为建设者和用户,数字资产是连接建设者和用户的纽带。研究机构Messari研究员江下(Eshita)把Web1.0到Web2.0再到Web3.0描述成为:Web1.0为“可读”(read),Web2.0为可读 可写(read write),Web3.0可读 可写 拥有(read write own)。
Web1.0它是早期的互联网。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本、图片和简单的视频内容。他们是内容消费者。他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内容。Web2.0在这个时代,用户不仅可读,而且可写,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Youtube、Facebook、随着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发展,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创建和传播自己的内容(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并与其他用户交流和互动。但无论如何Web1.0还是Web2.0,用户的在线活动依赖于特定的互联网平台;即使在Web2.0在这个阶段,用户可以是内容的者,但规则仍由互联网平台制定,用户缺乏自主权。
首先,用户的数字身份缺乏自主权。只有在互联网平台上开立账户,用户才能有参与相应在线活动的数字身份。一旦账户被取消,他们就失去了权限。每次开户时,用户都应反复填写个人信息。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建立不同的账户系统,不同的账户系统规则不同,用户需要管理许多账户和密码。不同的账户系统相互独立,容易形成孤岛(Federated Identity Management,FIM)该模型逐渐流行起来。虽然该模型减少了用户重复开户的次数,给用户一定的身份独立体验,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平台身份管理模式的缺点。数字身份仍然与互联网平台的特定账户有关。
第二,用户个人数据缺乏自主权。面对大型互联网平台,个人用户相对较弱。在同意或不服务的条约下,用户只能同意收集甚至过度收集个人数据。如今,互联网平台已经高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用户提供通信、社交网络、网上购物、信息、娱乐等服务。为了获得这些服务,用户必须转移数据主体的权利。大量的用户数据集中在互联网平台上,一旦泄露,就会对用户隐私造成巨大的损害,如Facebook就发生过类似案例。一些互联网平台还可能滥用技术上的优势,引导劝诱用户,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和使用数据,并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法律约束。
第三,用户在算法面前缺乏自主权。算法是互联网平台的核心。通过千人千面的用户肖像,可以形成独特的客户洞察力,成为网络经济的神奇武器。但近年来,算法滥用、算法欺诈等问题日益突出。例如,使用大数据杀死,老客户的价格比新客户更贵;只推荐能带来潜在商业利益的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而不是最适合用户的产品;滥用人类弱点,过度刺激、说服、诱导用户消费,习惯喂养,不知不觉沉迷于算法产品;算法的具体原理和参数只有少数操作人员知道,容易引起利益占用;一些平台甚至使用算法推送低级粗俗内容或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来扩大流量。
Web3.0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拥有(own)一是用户自主管理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SSI)。用户不需要在互联网平台上开户,而是通过公共和私钥的签名和验证机制来识别数字身份。为了在没有互联网平台账户的情况下可信地验证身份,Web3.0分布式账本技术也可用于构建分布式公钥基础设施(Distributed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DPKI)以及一个新的可信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系统。分布式账本是一种严格防止篡改的可信计算范式。在这台可信机器上,发证人、持证人和验证人可以端到端地传递信任。
二是赋予用户真正的数据自主权。Web3.0它不仅给用户一个独立的管理身份,而且打破了集中模式下数据控制器对数据的自然垄断。分布式分类账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独立和可控的数据隐私保护方案。用户数据在密码算法保护后存储在分布式分类账上。身份信息由用户共享,只有用户签名授权的个人数据才能合法使用。通过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更有效地保证了知情同意、访问、拒绝、可携带、删除(被遗忘)、更正和持续控制。
第三,提高用户在算法面前的自主权。智能合同是一个可以在分布式完善、灵活可控的程序,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性能的优点。当它部署到分布式分类账时,程序代码是开放和透明的。用户可以随时检查和验证可能的算法滥用、算法偏见和算法风险。智能合同不能被篡改,并将按照预定义的逻辑执行,以产生预期的结果。合同的执行将被记录下来,整个过程将被监控,算法可以被审计,并可以为用户的查询和上诉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智能合同不依赖于特定的中心,任何用户都可以启动和部署,自然的开放性和开源性大大提高了终端用户对算法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