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1|浏览:219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
近年来,虚拟货币暴涨导致国内“挖矿”热潮,一些学校和国有单位机房也成为“挖矿”泛滥的重灾区,甚至有工作人员利用公共资源来牟利。
12月14日,浙江省纪检委和省委网信办突击抽查了浙江省7个地区20家国有单位的36个IP地址,并纠察了一批利用公共资源进行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的违规违纪行为。
据相关部门测算,如果浙江全省涉嫌“挖矿”IP地址全部整治到位,将能够每日节约约14.85万度的耗电量,相当于每日减少消耗标准煤约60吨,每年减少约5.4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物。
今年7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浙江分中心在一次抽样监测中发现,浙江有4699个IP地址存在“挖矿”行为,其中183个IP地址涉及78家国有单位。相关部门研判认为,183个涉公的“挖矿”IP地址中,有可能有单位信息技术人员利用单位服务器、或单位内部人员利用单位网络进行“挖矿”。
为了确保查处的效果,浙江省纪委监委成立联合检查组突击抽查了全省7个地区20家重点单位36个IP地址,并进行了现场核查。随着核查的深入,部分国有单位工作人员利用公共资源参与“挖矿”等不当行为逐步暴露。其中,20家单位中有14家存在主动“挖矿”行为。这些“挖矿”人员主要是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管理员或相关技术人员。例如,浙江某大学发现有6个IP地址参与“挖矿”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发生在实验室公用计算机或个人计算机上,通过运行“挖矿”程序软件进行比特币挖矿。
据中国证券报和中证金牛座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经对涉嫌利用公共资源进行“挖矿”的78家单位展开了自查自纠,排查了500多台终端设备,查封了68台“矿机”和260多台单机。此外,共有34家国有单位存在主动“挖矿”情形,32家单位的主机或网络设备因感染木马而被动地进行“挖矿”。共查处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主动“挖矿”的48人,其中包括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其中7人给予了党纪政务处分,并对70多人次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约谈和批评教育。
虚拟货币“挖矿”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24小时不间断开机会耗电量巨大,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其次,虚拟货币注册和交易服务器设置在境外,通过互联网进行“挖矿”容易引发网络安全问题。此外,虚拟货币还会扰乱经济金融正常秩序,成为非法转移资产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今年以来,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面围剿虚拟货币“挖矿”行为的行动。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此外,国家发改委还在公开征求意见时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入了淘汰类,并近期发布通报,全面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
针对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机构的监管,业内专家建议未来要清退存量,阻止增量;严禁金融机构参与,并对通过跨境虚拟货币洗钱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热点:挖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