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浏览:183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1.0)时代,Web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去中心化,这个概念在这两年炒得特别火,高潮出现在去年十二月张小龙详细阐述。
去中心化很好的例子就是抖音和快手,每个人都可以跟明星、网红进行竞争。
我们都知道,很多词或句在现当代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奶茶已不是当年我们喝的奶茶,狗带已不是狗脖子上的项圈,连菊花也不知盛开紧闭在哪儿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讨论的“去中心化”这个词的定义确认,是不是承载着最初的本意。对比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原理和互联网社交网络,可以很清晰地理出:社交网络即为自然系统、人即为节点、群或讨论组即为新连接单元、热门人物或事件即为阶段性中心、个体的人能不断平衡不断完善,并且因为社交因为联系而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建立新的关联,这些都说明互联网中的去中心化和生态学去中心化原理意义相近。
其实,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包括举例,很多人往往陷入一个困局: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导致一个本来说得通的例子也陷入自相矛盾中。比如说微博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体现,每个人都是一个可以去连接别人影响别人的节点,有人就说了“微博中那些明星不就是中心吗,他们一说话就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典型地误解去中心化的表现。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中心对每个人不具备强制作用。微博上有着很多明星是影响众人的中心,每个明星都是靠着粉丝的拥簇,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别人,他没有强制影响粉丝的权力,哪一天他不红了他的中心影响力便会不断削弱。微博上还有很多网红,他们最开始可能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草根,但通过微博他们也可以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并且在某个时期内成为一个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去连接和影响别人,当自己的发声和价值主张吸引了别人的时候,便会成为一个中心。
有另外几个去中心化的例子:公交车站和滴滴打车,公交车站是先有既定的一条路线,人要去目的地只能到公交站这一集中点,并且只能达到这条路线的既定的站点,如果目的地不在站点上,那么只能换一条路线或者到离目的地最近的站点后再走路过去;而滴滴打车是每个用户发出一个出行请求,用户可以在任意一个出发地并且达到任意一个目的地,每个提供出行服务的车都是一个中心。与之类似的例子是食堂和外卖软件,前者集中去往一个地点进行打饭用餐,后者是任意地点任意事件都可进行点餐用餐。
说到这几个例子时,又有人提出:滴滴打车和各类外卖软件都是做平台,积累用户量后他们就成为一个影响强大的中心,这个难道也是去中心化?听到这类问题时其实我是感到捉急的:上述的例子其实描述的都是一个场景,出行场景和用餐场景,在这种场景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定义是针对解决方案是否依赖一个中心来判断,滴滴打车和各类外卖软件都是一种辅助性服务工具,真正的服务主体是每个个体,滴滴打车是每个注册司机,外卖软件是每个合作餐馆,他们形成了众多多元化的中心,在这种场景中即为去中心化的典型表现。这个时候请不要再提另一个愚蠢的问题:食堂和公交站不是也有很多吗?我们分析问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定中,非要推及无限范围的讨论都是无意义的扯淡。
现在回到前面说的另一个